B2B 企業網站改版指南:如何將您的官網從線上型錄,轉變為7x24小時的超級業務員

為什麼 B2B 網站改版不只是設計問題

很多企業想改版網站,第一個念頭都是「換個設計、做得漂亮一點」。
但對 B2B 企業來說,真正能帶來業績成長的網站,不是好看,而是「會自己成交」——
一個能 7x24 小時替你說服客戶的超級業務員。

 
幾年前,我接到一個製造業客戶,他們的官網維護了十年,內容完整、照片清楚,但詢價信件卻越來越少。老闆一度懷疑市場變冷。結果深入分析 GA 數據後發現,問題根本不在市場,而是網站「只能被動展示」,沒有任何能引導客戶行動的設計.
這就是多數 B2B 網站的共通盲點——看似資訊齊全,其實只是一本「線上型錄」。
而真正能創造業績的官網,必須同時具備三個元素:品牌形象、SEO 流量,以及內容轉換策略。
所謂的「改版」,不是單純換版面,而是重新定義網站的角色。
網站不該只是靜靜放在網路上的公司簡介,而應該像一位懂市場、懂產品、懂說服的業務員,能在任何時段主動吸引潛在客戶,並一步步引導他們留下聯絡方式。
我會從品牌策略與 SEO 架構兩個角度,帶你思考如何規劃網站改版,讓你的企業網站成為真正能自動成交的 B2B 超級業務員。

一、B2B網站改版的三大策略目標

成功的 B2B 網站改版,不只是換設計模板,而是重建整個「數位銷售系統」。
目標應聚焦在三件事:「強化品牌信任感」、「建立可轉換的資訊架構」、「預留全球化的成長空間」。
 

1. 品牌形象升級:讓客戶一眼信任你

愛貝斯曾經協助一家電子零件製造商改版,他們原本的網站滿滿產品規格,卻沒有任何能代表品牌的元素。
重新設計後,我們加入團隊照片、專利證書、媒體報導與合作夥伴牆,結果上線三個月內詢價率提升 82%
這不是設計變漂亮的功勞,而是「信任」帶來的轉換。
專業感與一致的視覺語言,是 B2B 品牌官網的第一道關卡。
可以思考這幾個方向:
  • 在首頁放上「企業沿革時間軸」或「品牌故事影片」,讓訪客在 10 秒內知道你是誰。
  • 以品牌色延伸 UI 元素,維持設計一致性,營造穩定與專業感。
  • 補上公司榮譽、得獎紀錄、國際合作品牌 Logo 牆,這些都是強化信任的證據(Google 對這類「社會信任信號」也會加分)。
 

2. 結構升級:從資訊展示到主動銷售

傳統 B2B 官網的資訊架構,大多是「產品分類 + 關於我們 + 聯絡表單」,看似完整卻完全被動。
在改版專案裡,我最常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導覽邏輯從「公司內部視角」換成「客戶決策歷程」。
具體建議:
  • 將導覽依照「陌生訪客 → 了解中 → 準備洽談」的旅程規劃。
  • 每個階段放上對應 CTA(行動呼籲),如「下載技術資料」或「預約顧問」。
  • 在產品頁下方加入「應用場景」與「成功案例」,讓內容自己說服客戶。
 

3. 考慮到未來的全球性:響應式RWD+多語系佈局

許多企業在改版時只考慮台灣市場,但真正具前瞻性的 B2B 網站,應該在一開始就設想國際擴張。
不只是語言翻譯,而是「跨市場溝通」。
舉例一家工業設備品牌建置多語系網站時,英文版強調 industrial automation solutions,而日文版則改成「産業向けソリューション」,語意雖近,卻更貼近當地搜尋習慣。
若公司未來可能拓展海外,建議:
  • 在網站架構階段預留多語系欄位,避免未來改版時大幅重構。
  • 根據主要市場語言(英文、日文、越南文等)分階段擴充內容。
  • 為每個語系設置 hreflang 標籤,讓 Google 正確識別地區版本。
 

我們的觀點:

改版不只是美學工程,而是一場「企業數位轉型演習」。
每次我看到客戶網站能從線上型錄,進化成能主動成交的銷售平台,就更確信這三大策略是基礎中的基礎。

企業網站改版前必做的三大診斷

成功的 B2B 官網改版,不是直接開設計,而是先「拆解舊站問題」。
就像醫師開刀前得先做 X 光,網站改版也需要清楚診斷三件事:流量狀況、用戶搜尋行為、網站基礎架構。
 

1. 檢視流量與跳出率:先了解你的網站「生病」哪裡

我們經常碰到客戶說:「我們網站流量不錯啊,每天都有幾百人來看,但就是沒人詢價。」
實際打開 Google Analytics(GA4)與 Search Console 一看,問題往往出在「錯誤的頁面吸引了錯的人」。
常見的問題像是,有些網站的流量八成集中在「技術文章」、「知識教學」,但詢價、轉單的數字幾乎很慘淡。其實重新分析數據後,通常會發現訪客停留時間長,但轉換率不到 0.5%的原因在於「沒有下一步行動」,也就是 CTA (行動呼籲)。
像是就可以在放進每篇內容中,例如「立即下載模具設計指南」或「預約技術顧問」,一定可以增加洽詢量!
可操作檢查清單:
  • 檢查跳出率 > 70% 的頁面:是否資訊過多或 CTA 不明顯?
  • 查看停留時間 < 30 秒的頁面:是否開場段落缺乏吸引力?
  • 確保 GA4 事件追蹤有設定(表單送出、按鈕點擊、下載等)。
建議工具: Google Analytics、Google Search Console、Hotjar(用來看熱區點擊與用戶行為)。
 

2.了解客戶搜尋行為:知道他怎麼找你,才知道該怎麼寫

在 SEO 規劃裡,「搜尋意圖」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。
我協助一家工業感測器品牌時,他們原本的內容全是產品規格與型號,Google 根本抓不到關鍵字語意。
我們重新整理後,把每個產品頁重新命名為「解決問題導向」:
  • 「高溫感測器」 → 「食品加工廠高溫環境感測解決方案」
  • 「壓力感測器」 → 「自動化產線壓力控制應用案例」
短短兩個月,自然流量增加 156%,詢價品質也更集中。
關鍵在於,他們不再只是「賣產品」,而是「回答客戶問題」。
診斷建議:
  • 用 Search Console 檢查「曝光多但點擊少」的關鍵字,代表內容不夠吸引。
  • 補上「資訊型」內容(教學、案例)來承接潛在客戶。
  • 把標題寫得更貼近客戶語言,例如「如何挑選工業設備供應商」比「公司簡介」更容易被搜到。
參考依據: Google 搜尋意圖指南
 

3. 評估網站基礎架構:別讓漂亮設計被舊骨架拖垮

很多公司直接在舊架構上「換皮」,結果新網站上線後反而出現無法觀看、沒有資料的連結、速度變慢、甚至 SEO 排名掉光。
要避免這種情況,改版前應該把網站當「舊大樓整修」來看待——先確認結構穩不穩,水電線路通不通。
改版前架構檢查重點:
  • 匯出所有舊網址(可用 Screaming Frog 或 Ahrefs)。
  • 標記哪些頁面需保留、哪些需合併或刪除。
  • 規劃「301 對應表」,確保搜尋引擎能正確理解搬遷關係。
  • 確認新網站支援 RWD(響應式設計)與多語系擴充。
 

我們的觀點:

在我看來,網站改版就像開刀一樣,最怕「還沒診斷就動刀」。
有數據、有策略、有規劃的改版,才能真正讓 B2B 官網從展示品變成成交機器。
資料來源: Google Search Central、HubSpot Research、Luna 改版專案統計(2023–2025)。

從「型錄網站」到「業務型網站」的核心差異

多數 B2B 企業網站都卡在「展示型」階段——有產品、有圖片、有規格,但沒有成交。
真正能幫公司賺錢的網站,不再只是一本線上型錄,而是一位 7x24 小時在前線開發潛在客戶、主動說服的「超級業務員」。
 

一、內容層面:網站不再只是列規格,而是回答問題

傳統的型錄式網站像倉庫——什麼都有,但沒人知道從哪開始。
業務型網站則像一位懂行銷的顧問,它的每個段落都在回答同一個問題:
「我們能幫你解決什麼?」
可執行方向:
  • 每個主題頁都應明確指出「客戶痛點 → 解決方案 → 行動入口」。
  • 製造業可增加「應用案例」模組,例如:「我們如何協助某電子廠降低 30% 生產誤差」。
  • 產品頁不要只放技術規格,要搭配使用場景與 CTA(如「預約技術顧問」)。
這樣的內容結構,讓網站不只是 SEO 的「關鍵字容器」,而是一個能轉換線索的「行銷節點」。
 

二、結構層面:從「公司視角」轉向「客戶旅程」

很多企業的網站導覽,是根據內部部門邏輯規劃的——
業務、產品、關於我們、聯絡我們。
但對潛在客戶來說,這種結構沒有指引,只會讓人迷路。
在我們替一家電子零件商改版時,重新設計了導覽邏輯:
我們把首頁改成「針對客戶決策階段」排列。
剛認識品牌的訪客先看到「為什麼選擇我們」,已在比較階段的人看到「成功案例」,準備採購的訪客則直接進入「索取報價」。
改版建議:
  • 依據客戶旅程設計導覽:「初次接觸 → 評估 → 洽談」。
  • 每個階段放上對應的轉換入口(CTA),例如:「下載技術文件」「預約顧問」。
  • 用視覺提示(如流程圖、分層導覽)幫助用戶快速找到所需內容。
這樣的架構不只對搜尋引擎友好,更讓客戶覺得「網站懂我」。
 

三、轉換層面:讓每一頁都能產生行動

漂亮的網站不等於有成交。
真正的轉換力,來自於「引導」——在每個頁面都設計清楚的下一步。
轉換優化技巧:
  • 不只放一種 CTA,讓使用者根據意圖自由選擇。
  • 在高價值頁面(如產品與案例)放入明確行動提示。
  • 使用表單追蹤與轉換頁面報告,觀察哪個 CTA 最有效。
💡 延伸建議:
每次新增頁面時都問自己:「這頁希望訪客做什麼?」
若答案是「沒有特別目的」,那它可能不該存在。
 

打造「7x24 小時超級業務員」的五大關鍵策略

真正成功的 B2B 官網,不是靜態的資訊中心,而是一個能主動開發、持續說服、精準轉換的「數位業務員」。
要做到這件事,需要從五個面向著手:SEO 架構、內容轉換、UX 行銷漏斗、多語系策略,以及數據追蹤整合。
 

1. SEO 架構重整:讓網站被找到

網站的第一步永遠是被找到。
許多企業網站其實寫得不錯,但搜尋引擎卻根本不了解它的層級與重點。
這時就必須重新檢視整個 SEO 架構,讓每一層內容都對應到明確的搜尋意圖:
  • 產品/方案頁 → 「商業型關鍵字」(如:工業用伺服馬達報價、供應商)
  • 產業應用頁 → 「資訊型關鍵字」(如:食品工廠輸送設備選擇、解決方案、使用教學)」)
  • 部落格或知識文頁 → 對應教育型、長尾關鍵字(如「如何選擇CNC零件供應商、問題、比較、操作方式」)
這樣不僅能讓搜尋引擎理解網站結構,也能引導使用者在不同階段找到合適內容。
SEO 的本質不是取悅 Google,而是讓客戶更容易找到答案。
 

2. 內容轉換導向:讓訪客想留下聯絡方式

內容寫給誰?不是搜尋引擎,而是正在猶豫的潛在客戶。
B2B 的文案應該像一場對話:先讓對方信任,再讓他願意行動。
實際操作時,重點不是多寫,而是寫出「下一步」。
一篇說明產品優勢的文章,如果最後沒有行動引導(CTA),等於少了收尾。
 

常見能增加轉換的內容模組:

  • FAQ(降低疑慮)
  • 客戶見證或品牌牆(建立信任)
  • 可下載的白皮書、技術指南(交換聯絡方式)
內容的任務不是推銷,而是「鋪路」──讓訪客願意留下資料、願意被你後續跟進。
 

3. 行銷漏斗導入 UX:讓每一頁都有目標

網站的每一頁,都應對著使用者在購買旅程中的不同階段。
這也就是我們一直在提倡的使用者體驗,並不只是針對文案內容,視覺設計上也同樣重要。
以下是頁面常見的功能與說明:
首頁:建立定位與信任感
應明確傳達品牌價值與服務對象。
像是:放置客戶案例、解決方案、產品分類、也可以傳達品牌理念等等。
案例頁:展示社會證明
重點在於讓潛在客戶看到「別人已經成功使用」,降低決策風險。
產品頁:解決痛點與行動引導
以「痛點→解決方案→行動按鈕」結構撰寫內容,讓客戶導向購買或洽詢。
當使用者在這條路上走得順暢,他自然會一路往前,從瀏覽變詢價,從訪客變名單。
好的 UX,不一定花俏,但一定「清楚」。
 

4. 多語系與國際 SEO:讓內容跨市場也能說對話

如果企業的客戶分布在不同國家,多語系網站幾乎是必須的。
但多語系不是「複製貼上」翻譯,而是重新溝通,每個市場的用詞、搜尋習慣、甚至痛點都不一樣。
英文的「solution」在日文中可能要改為「ソリューション」,而越南市場更傾向搜尋「industrial application」。
與其追求一模一樣的翻譯,不如為每個市場寫出最貼近他們語氣的版本。
另外,記得為不同語言版本設定 hreflang 標籤,讓 Google 能正確識別區域語系。
這是一個小步驟,但能決定你在國際搜尋結果中的能見度。
 

5. 數據追蹤與自動化行銷整合:讓網站持續學習

網站上線並不代表完成,而是「開始收集數據」的起點,
每一次點擊、每一個表單送出,都是潛在商機的線索。
改版後的網站建議要串接好行銷類相關系統,例如:串接 GA4、Search Console、CRM、電子報系統後,可以清楚看到哪些內容吸引了流量、哪些 CTA 轉換最好、哪些潛在客戶停留最久。
持續進行優化,做好數據整合,讓企業真正擁有一個「潛在客戶名單池」。
從流量 → 名單 → 銷售 → 回購,形成完整的閉環。

網站改版流程建議

B2B 官網改版不該是一場混亂的接力賽,而是一個有節奏、有節點的專案管理過程。
成功的關鍵在於——「一次只做一件對的事」。
以下是我們在實務專案中歸納出的改版流程,從策略階段到上線後追蹤,每一個重要節點:
 

一、策略階段:先釐清為誰改、為什麼改

任何網站專案如果一開始沒有共識,後面就會像是邊跑邊蓋房。
策略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——「定義目標」。
這裡不是要寫出漂亮的願景,而是要回答三個實際問題:
  1. 我希望網站幫我做什麼?(增加潛在客戶、提升品牌形象、改善 SEO?)
  2. 我想吸引誰?(採購決策者?經銷商?合作夥伴?)
  3. 我要如何衡量成效?(表單送出數、名單品質、網站停留時間?)
當這三個問題被明確記錄下來,後續設計、文案、功能規劃才有方向。
這階段同時要盤點內部資源——有沒有現成圖片?技術資料是否齊全?
準備越充分,改版越快落地。
 

二、規劃階段:畫出整體藍圖

很多企業跳過這一步,結果做出「看起來新,但不好用」的網站。
規劃階段的重點,是建立資訊架構(IA,Information Architecture)與內容地圖。
建議做兩件事:
  • 建立 Sitemap(網站地圖):明確定義頁面層級與路徑,標註每頁目的與預計 CTA。
  • 擬出 Wireframe(線框稿):用簡單框線標出每頁結構,不需設計,只要確認「資訊順序」是否合理。
這階段的關鍵不是美觀,而是邏輯。
一個好的網站規劃,能讓設計與文案之後都更快完成。
工具建議: Figma、Miro、Whimsical 都能協助建立 IA 與 Wireframe。
 

三、設計與內容階段:讓網站會說話

在這一步,視覺與內容要同時思考,別讓「設計」走在「內容」之前,
對 B2B 官網來說,設計的目標不是「驚艷」,而是「信任」。
畫面應乾淨、排版清楚、色彩呼應品牌調性,
內容上則要讓每個段落都回答:「這對客戶有什麼幫助?」
實務上,我常建議團隊在這階段同步建立「內容樣稿」:
可以先挑出三個主要頁面(首頁、產品頁、案例頁),測試設計與文字如何協作。
這能避免最終上線時發現排版與文案不吻合的尷尬。
 

四、開發與測試階段:別急著上線

這階段看似技術導向,但其實是整個專案中最容易出問題的部分,
要記得:「測試永遠比修正便宜。」
 

重點檢查項目:

  • 連結是否完整、內部導覽是否順暢。
  • RWD(響應式設計)在不同裝置是否正常。
  • 表單與追蹤事件是否成功觸發。
  • 301 轉址是否已設定,舊站流量不會流失。
上線前一定要做一次「完整走訪」——假裝自己是潛在客戶,
從首頁一路點到聯絡頁,看流程是否順暢。
這個簡單動作,往往能發現最關鍵的錯誤。
 

五、上線後追蹤與持續優化:讓網站越跑越聰明

網站上線不是句點,而是逗號。
這階段要開始收集數據,觀察哪些內容有效、哪些需要調整。

持續追蹤三個核心指標:

  1. 自然搜尋流量(是否逐月成長?)
  2. 表單送出或轉換率(哪些頁面帶來最多線索?)
  3. 停留時間與跳出率(哪些內容最能吸引客戶?)
透過 GA4、Search Console、CRM 整合,可以看出完整的「潛在客戶路徑」。
而這些數據,就是下一次改版最重要的參考。

SEO 關鍵字分類,怎麼判斷關鍵字意圖?

關鍵字規劃不是在堆疊詞,而是在理解「人為什麼搜尋」。
想讓網站被看見、被點擊、被信任,就要先學會看懂搜尋背後的意圖。
SEO 的本質,其實就是理解使用者的問題,然後用內容回應它。
 

一、資訊型關鍵字:用內容建立專業形象

這類關鍵字的搜尋者,還沒準備購買,他們正在「學習」或「比較」。
例如搜尋:「機台選購重點」或「食品包裝流程」。
你的目標不是成交,而是「教學」。
這時候最適合的內容是部落格文章或教學頁,
如果你能用簡單的方式解釋技術、展示解決思路,
客戶會自然記得你的品牌——下次他需要供應商時,會優先想到你。
用實用資訊幫助讀者了解你的專業,建立信任。
舉例:
  • 關鍵字:「螢幕訂購流程」
  • 對應頁面:一篇教學文章〈怎麼挑選螢幕?螢幕訂購流程大解密〉
 

二、導航型關鍵字:讓使用者快速找到你

導航型的搜尋者已經知道你是誰,只是想「找到你的品牌頁面」。
像是搜尋:「宏達電 工業方案」、「捷安特 維修中心」、「汎德永業汽車」。
對這群人來說,你的網站就像一張名片——要乾淨、明確、有信任感。
這類搜尋適合導向你的 關於我們 或 服務介紹頁。
Google 會把這些頁面視為「品牌門面」,所以要確保這些頁面標題、描述清楚、有信任感。
 

三、交易型關鍵字:引導行動與轉換

交易型的關鍵字代表使用者已經準備採取行動,例如:想報價、想購買、想預約。
他不再只是找資訊,而是想知道「怎麼跟你合作」。
舉例:
「客製化腳踏車報價」
「汽車業務流程」
這類關鍵字的頁面應該是網站的「收口頁」:
產品介紹頁、報價頁、方案頁、聯絡表單頁都屬於這類。
這類搜尋最適合導向 聯絡表單頁、方案介紹頁 或 報價頁面。
你的 CTA(行動按鈕)應該清楚,例如「索取報價」、「預約顧問」、「開始諮詢」。
 

四、如何組合三種意圖,打造完整關鍵字地圖

一個成熟的 B2B 官網,不會只做交易型內容,
成功的 SEO 結構,應該像金字塔:
  • 頂層是交易型關鍵字(帶來名單)
  • 中層是導航型(強化品牌信任)
  • 底層是資訊型(吸引潛在客戶)
當三者互相支撐,網站就能同時兼顧「流量、品牌、轉換」。
這樣的內容策略不只對 SEO 友善,也能讓銷售團隊更容易找到「暖線索」。

常見問題 Q&A

Q1:為什麼我的 B2B 官網看起來很漂亮,卻沒有帶來詢價?

因為「漂亮」不代表「會成交」。
多數網站停留在「展示階段」——有產品、有圖片、卻沒有引導行動,
你可以這樣檢查:每個主要頁面是否都明確回答「這能幫客戶解決什麼問題?」
再確認頁面底部是否有明確 CTA,例如「索取報價」或「預約顧問」,當網站從「被動展示」變成「主動引導」,詢價自然會提升。
 

Q2:改版會讓 SEO 排名掉嗎?

短期內可能有波動,但只要處理得當,通常兩到三個月就能恢復甚至更好。
關鍵是三件事:
  1. 建立「舊網址 → 新網址」的 301 對應表。
  2. 保留原本高表現頁的內容語意,不要整篇砍掉。
  3. 上線後立即重新提交 sitemap 給 Google Search Console。
    做對這些,改版反而能清除舊站累積的 SEO 技術負擔。
 

Q3:我的網站要不要做多語系?

如果你的潛在客戶不只在台灣,答案幾乎是肯定的。
但多語系不只是「翻譯」,而是「本地化」,要針對每個市場重寫標題與關鍵字,
像英文強調 industrial solutions,日文則偏好「産業向けソリューション」。
另外記得設定 hreflang 標籤,讓 Google 知道每個語系的對應版本。
 

Q4:改版時需要重寫內容嗎?

不一定全部重寫,但應重新整理。
先透過 Search Console 找出流量高的舊頁面,這些頁面的標題與語意應保留;
再補上 FAQ、案例、應用場景,讓內容更完整。
最重要的是調整語氣——寫給人看,不是給搜尋引擎。
 

Q5:網站沒有流量,是關鍵字做錯了嗎?

不一定。流量問題有時出在架構。
可以先檢查:
  • 網站標題與描述是否清楚傳達服務?
  • 內容是否對應使用者搜尋意圖?
  • 有沒有太多重複頁面分散權重?
    做好這些基礎,再談關鍵字才有效。
    SEO 是策略,不是猜字遊戲。
 

Q6:怎麼知道網站有沒有在成長?

觀察三件事就夠了:
  1. 流量趨勢:自然搜尋是否穩定上升?
  2. 停留時間:內容有沒有讓人願意看完?
  3. 轉換數據:詢價或表單送出是否增加?
    若這三項都同步成長,就代表網站正在往「會成交」的方向前進。
 

Q7:B2B 官網改版通常要多久?

依規模而定,但一般中小型企業約 4~6 個月。
時間花在前期規劃越多,後期修改越少,建議先準備三樣東西:品牌素材(Logo、主色)、產品資料、案例故事。
這些是設計與文案同步開工的基礎。
 

Q8:改版後多久能看到成效?

通常 4~8 週會進入「重新索引期」,Google 需要時間重新理解新架構。
如果前期 301、內容與 sitemap 都設定完整,一般在兩到三個月內,就能看到自然流量與轉換率的回升。
 

Q9:網站上線後是不是就結束了?

不,這只是開始。網站的價值在於「持續優化」。
定期新增內容、更新案例、重新檢視熱門關鍵字,
讓網站保持活躍,Google 才會持續認為你「有價值」。
長期更新的網站,不僅排名穩,詢價也會越來越多。
Web Design Article

更多網頁設計相關文章